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为了走出“弯路”,我八年读了三个专业

admin 2024-4-24 18:02:53 阅读 2
1.jpg


2020年10月,Zihan第一次走进位于牛津北部郊外的Wolfson College。下午的阳光从长廊的玻璃立面倾泻进来,洒在棕色的地砖和白墙上,外面是绿油油的草坪和枝叶茂密的大树。

此时她刚刚在哥大完成临床心理学硕士的学习,来到牛津攻读第二个硕士:医学人类学。而三年后,她将去往剑桥攻读人类学博士。

八年,三个国家,三个专业:那些本以为是“弯路”的人生,最终被她走成了旷野。

从211到哥大:证明自己,然后呢?

Zihan高考发挥不佳,进入了一所211院校。虽然读的是王牌院系,但她心中仍然有很大落差:高中同学多去了清北复交,而自己却好像停滞不前。

回想当时的心态,Zihan用了“扭曲”这个词:觉得我都“沦落”到这里了,那就要疯狂学习、做“学霸”、证明自己;但同时又感到很憋屈——仿佛不管怎么努力,自己的未来“都是受制于某种天花板的”。

第一次转折发生在大二暑假到美国UCLA读暑期学校。当时Zihan选了一门讲1900年后当代艺术的课。艺术史课大多对语言要求非常高,而Zihan连雅思都没有系统学过,很快就被大量的阅读材料淹没了,甚至一上午连两页都读不完;考试时同学们能写完两本试卷册,而她连半本都填不满……

但正是在这个处处都要拼尽全力才能勉强过关的地方,她觉得自己“天花板被捅破了,看到天了”。

后来她放弃保研,从大三下开始去哥大交换一年,选修各种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史课程,弥补自己本科期间缺乏的博雅教育,并在纽约完成了第一次硕士申请。

在那个申请季,她写了近四万字的自我探索材料和几十版的文书。一开始在学校图书馆写,后来学校放假了,就去社区图书馆写,社区图书馆也关门了,就去星巴克写,圣诞节星巴克也关门了,就回到自己的小屋写……“那时学校已经不再提供住所了,我只能租到一个对着天井、终日晒不到太阳的小屋,放下一张折叠书桌后,就没有地方放椅子了,我就坐在床上,扒着桌子一点点写……”

(0)
admin管理员

发表回复

开灯关灯
快速发帖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