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底层技术的成熟发展,倒逼着应用层不断有新产品涌现。恰逢2018 CES展刚刚落下帷幕,满满的黑科技、新奇特:那些黑科技的产品究竟是噱头还是风口;同质化的语言设备,究竟几斤几两;高调发布新产品的公司,是真实力还是假自信……
本文重点探讨AI消费科技品中常见的四个品类:智能音箱、翻译机、家庭机器人和耳机。为你拨开云雾,正本清源洞察AI产品的乱象和本质。
一、现状:疯狂造物、同行涌入和价格战
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人工智能时代汹涌而来。被AI赋能的硬件开始层出不穷地出现。创新者疯狂造物,竞争者迅速抄袭,巨头低价血洗,这样的现象已经了成为常态。这是资本催生的泡沫,还是发展的必然呢?
1. 形态乱象:造物者的狂欢时代
用大开脑洞来形容当下的智能硬件毫不为过。各式各样形态的产品被创造了出来,音箱加屏幕、耳机加屏幕、平板加轮子,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如果你是AI公司的产品经理,你可能会为这样的自由搭配感到兴奋,但你也会感到迷茫,究竟怎样的形态,才是用户的真实需求。
每一个硬件品类,都有它该有的形态。离极点式形态越远,产品越难商业落地。
客观判断一款产品的最好标准就是产品销量。消费者会用脚投票,选择他们喜欢的产品。我们回顾过去一两年,无论是音箱、机器人、耳机还是翻译机,真正畅销的,都是极点形态的产品。大量的AI产品偏离了这个品类该有的形态极点,走上了新奇博眼球的道路。
噱头式的新奇产品只能去骗投资人,对团队而言是反向负作用的,因为资源被白白浪费了,时间成本被损失了。在下图中,有一些产品是极点式形态,其他的产品可能就跑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