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首页 频道 查看内容

没有被接纳过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替代品”

来自版块: 频道
116
1

在RustinRustin夫妇合著的《Closely Observed Infants》中,提到了一些关于比昂、克莱因和温尼科特对母婴关系的描述,触发了我的一些灵感。我在这里并不想提及太多理论方面的概念。我只希望把我的灵感以尽量通俗的文 ...

在Rustin&Rustin夫妇合著的《Closely Observed Infants》中,提到了一些关于比昂、克莱因和温尼科特对母婴关系的描述,触发了我的一些灵感。


我在这里并不想提及太多理论方面的概念。我只希望把我的灵感以尽量通俗的文字写下来。


(注释:我这里说的妈妈是妈妈的形象。爸爸也可以给孩子带来妈妈般的温暖)


一、负容器妈妈


在谈容器妈妈前,我想来谈谈负容器妈妈。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容器这个词。它是一个比昂从荣格那借来的专业词汇:Container。通俗地说:比昂把妈妈比喻成了一个容纳孩子无法承受情绪的容器:妈妈是杯子,孩子的情绪是水;妈妈是子宫,孩子是子宫内的婴儿。


负容器妈妈是一个无法承受和消化孩子焦虑、恐惧情绪的妈妈。


 1. 强势的妈妈 


这样的妈妈在表面看来可能是一个强势的妈妈。她或许表现得很愤怒、很坚强。


愤怒和坚强其实是对她自己内心和孩子传递给她的脆弱和无能感的逃避和掩饰:内心太脆弱了,一点情绪风波就能唤起她强烈而失控的负面情绪。


这样的一个妈妈的内心深处其实是一个无法运作的容器——一个破碎的杯子和精神子宫。


她对孩子表达的强势和愤怒的背后其实是她自己的恐惧:她害怕孩子丢给她的负面情绪。她更害怕面对的是自己无法消化和承受孩子和自己负面情绪的破碎精神子宫/容器,与其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2. 无微不至的妈妈 


她在表面上看来也可能是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生怕没有照顾好孩子,而过于频繁地对孩子进行照料。


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其实也是一个破碎容器。过度照料孩子的妈妈传递给孩子的其实是非常强烈的焦虑、无能感和控制感。


妈妈过度焦虑的是自己和孩子的无能:在她眼里,孩子是一个无法照顾自己的,懦弱的个体(和妈妈黏在一起的个体:粘体)。但妈妈以为孩子是无能的这个感觉其实是她内心无助、无能的映照。从根本来讲:破碎的容器妈妈无法容纳,消化的是她自己内心的无能感。


过于强势和无微不至的妈妈造就出来的孩子一般是非常具有依赖性的。在这样的母婴关系(或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中长大的孩子的内心有非常强烈的无能感。当然不同孩子应对内心强烈无能感的方式可能会有些不同。


一些孩子可能表面上就显得非常依赖妈妈:年龄不小了,但还是指望他人帮忙做饭、洗衣服、交电费、改作业。另一些孩子表面却显得非常强势和愤怒(和妈妈一个样)。他们给人的印象仿佛是:这人真厉害,几乎全知全能了。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两类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是无尽的无助感。第二种孩子和第一种不同的地方在于:ta多了一个对自己内心虚弱感的否认和掩饰。


二、负容器妈妈对孩子的反应


负容器妈妈也许很强势或无微不至,但这些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其实可看到他们内心容纳负面情绪的缺失。


当孩子对妈妈表达自己心里的焦虑、失落、愤怒、抑郁等情绪时,负容器妈妈的一些反应有:


 1. 没有回应,忽视孩子的表达 


没有回应的妈妈让孩子/婴儿觉得:为什么我这么难受了,妈妈一点感觉都没有?孩子会怀疑自己或母亲的存在或真实性。


或者孩子会觉得:妈妈是不是死了?这样被孩子内化的妈妈是一个死了的妈妈。这样内化后的妈妈在一些来访者的梦(晚上做的梦,白日梦,或清醒梦)里时常会呈现为以下或类似情景:一个冷冰冰躺在棺材里,目色苍白的女性。


 2. 变得非常愤怒和焦虑,并说孩子是个窝囊废 


非常焦虑,愤怒和叫孩子窝囊废的妈妈造就出来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我前面说的依赖性人格。


 3. 告诉孩子说ta不应该感到这些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是虚假的 


说孩子不应该有负面情绪的妈妈被孩子内化后,会让孩子时常不相信自己的感知和感觉。


当ta内心有情绪时,ta会感到其不真实性。因为情绪情感是每个人的一部分,当情绪情感被认为是不真实的时候,孩子自己对自己的存在和其意义的真实性就会有所怀疑。


在治疗室里,来访者有时会说:“我就觉得我自己不真实。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虽然我理智上知道我的生活是真实的,但我总觉得我活在虚假的错觉世界里。”


 4. 妈妈承受不了了,之后走掉、跑掉了 


承受不了,跑掉的妈妈会加强孩子内心的恐惧,不安和内疚。“妈妈跑掉一定是因为我伤害了她,我这么做多么不应该啊!我一定是一个怪物,坏人”。


这个孩子对自己内心的攻击和迫害成分有着非常大的恐惧:“一定是因为我的攻击太强烈了,所以妈妈被吓跑了。”这样内化后的负容器妈妈在孩子心中是一个脆弱的形象:一个易碎的玻璃容器。


这样一来,哪怕孩子长大了,但每当遭遇困境时,孩子的神经就经不住轻微动荡,很容易一下子就精神崩溃。


这里我想提醒读者,请不要把这些解析当作定论。对表象的解析是千变万化的。这就是心理科学和非心理科学的不同之处。心理科学又可以被称作主观科学、主观现实。精神分析治疗的意义不在于下定论。


每个人的主观现实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找一个平均值般的解析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对解析的有效性的判断不应该是其定论性,或证伪性(主观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证伪的,人类心灵无时不刻在演变和进化。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时候实证心理实验在不同文化或时代重复时, 得不到完全一致的实验结果)。而更应该看这个解析是否能触碰到这个坐在你面前, 独特的来访者的心灵现实(ta内心的苦痛和创伤)


三、容器妈妈是怎样的呢?


我至此谈了一些负容器妈妈的表现。那么容器妈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真的不好回答。一个片面的回答是:容器妈妈不是负容器妈妈那样。在孩子的负面情感投注的面前,她是一个坚定而温柔的妈妈:坚定而不强势。强势其实是脆弱的表现。越是脾气大,其实情感越脆弱。


 1. 妈妈的坚定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安全感 


当孩子看到在轻易打垮自己的情绪情感面前的妈妈没有被其摧毁时,ta获得的是一种非常踏实的感觉。


反之,负容器妈妈带给孩子心里总悬着的感觉。内化后的容器妈妈的坚定在孩子后天人生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外在世界动摇孩子内在世界的时候,容器妈妈的坚定是孩子内部世界的定海神针。当这个定海神针没有被足够好地内化时,我们看到的就是:因为成绩、事业、恋爱、婚姻不顺心而抑郁、自虐、自杀的人们。


反之,当定海神针在孩子心中定住了的时候,他们在生命困境中总能最终度过难关。我相信:如果你仔细观察和回想,你肯定曾和没定住的人们打过交道。


 2. 妈妈的温柔也是非常重要的 


温柔的意思是不去反击孩子的情感暴力。以暴制暴只会产生更多暴力和创伤。温柔的妈妈包容孩子的暴力。


她在无意识层面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我可以承受你现在还无法承受的情绪。妈妈在这里,你的‘坏情绪’是可以被我接受的”。


当妈妈的温柔被孩子内化后,孩子在无意识层面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我的‘坏情绪’是可以被我自己接受和消化的。它们是可以被允许在我内心存在的”。


坚定代表着妈妈不会被摧毁,而温柔代表着妈妈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在妈妈的坚定带来的安全感之上,她的温柔更加稳固了这种内心深处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是一种源源不断的温暖的感觉。就像在寒冷的冬季,有人为你沏上一杯温暖而不烫嘴的绿茶。当你喝下这杯茶时,手、脚和心都是暖暖的。


当容器妈妈,其温柔和坚定被孩子成功内化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就会有一定的底气和胆量去尝试和现实妈妈的分离。


和妈妈的分离代表着孩子独立性的形成。独立性的形成进一步帮助孩子和父母分离。同时,此分离进一步帮助孩子内化容器妈妈和爸爸。独立性的形成不是用教条主义教育和锻炼出来的(孩子不是狼、不是动物,孩子是人,有人性)


拥有一个足够好的容器妈妈的孩子长大后会自然而然演变成一个非常独立的人,并不断探索自己多姿多彩的世界。反之,一个内化了的负容器让孩子没有足够的底气去尝试分离(世界让ta感觉太不安全,太多危险)。这样的一个孩子不管现在多大年龄,ta其实一直没有很好的和父母分离。


拥有负容器的人常常无法和现实中的父母分离。或有时和他们貌似分离了,其实只是找到了一些替代品:把自己的伴侣和孩子当爸妈(巨婴)。拥有容器的人和外在父母才可能真正分离。


容器妈妈(或爸爸)会一直陪伴着孩子:小的时候,容器妈妈在孩子体外照顾孩子。当孩子长大后,容器妈妈在孩子体内,以内化形象的形式照顾孩子。


负容器者一生会焦虑地向外寻找缺失的容器。而容器者会做自己的富足容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看帖是喜欢,评论才是真爱:

全部回复(1)

我要评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24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顶部